資訊 >   >  正文

土布細作 “錦”上繡美——訪區級非遺項目紅英魯錦紡織技藝傳承人鄧紅英_世界微速訊

評論


【資料圖】

魯錦是用彩色棉線分經緯織造而成,因其幾何圖案絢麗似錦,所以叫“魯錦”。為了推動非遺的傳承創新,菏澤市設立了魯錦文化展示體驗中心,支持傳承人傳習授徒,加快工藝產品推向市場,進一步提升傳承人技能藝能。如今,魯錦變身服飾、床品、茶席等,為更多人所知,也日益賦彩生活。

5月17日,記者在菏澤魯錦文化展示體驗中心,見到了牡丹區區級非遺項目紅英魯錦紡織技藝傳承人鄧紅英。只見鄧紅英兩只腳在織布機踏板上飛快地踩,伴隨著腳“上下起舞”,手不斷地來回遞梭子。經線形成布的“底板”,緯線形成花紋圖案。一踩一抬,一上一下,配合手上的梭子來回穿梭,花紋就織進去了。都說“歲月如梭”,對鄧紅英而言,時光就是手里的那把梭子和腳底下的踏板。一踩、一穿,伴著嗒嗒的節奏聲,數百條剪不斷、理還亂的線,緊密有序地排列成一整塊精美的魯錦。

“魯錦俗稱‘土布’‘粗布’。工藝流程往細了說要經過72道工序。主工序可以概括為18道,分別為采棉、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染線、漿線、沌線、落線、經線、刷線、做繒、掏繒、吊機、栓布、做穗、織布、了機。”鄧紅英告訴記者,每道主工序里還有很多道子工序,魯錦珍貴的工藝價值正體現在其煩瑣的手工勞動中。

今年55歲的鄧紅英繼承了奶奶和母親精湛的“魯錦”紡織技藝。“將棉花紡成白線就是個高難度的活。沒搓過的棉花要進行條狀化處理,然后染線,方便下一步紡織。魯錦的圖案就是靠各種染完色的棉線交織出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來體現。”鄧紅英坐上織布機,一邊手腳并用地織起布一邊說,“踏錯一腳就得拆了重做,那可就太費勁了。”耗時費力不說,光這織布機上的手腳配合就需要“腦袋靈光”。鄧紅英哈哈一笑:“熟能生巧,這活干得多了,自然就熟練了。”

仔細看的話,魯錦手工成品上的花紋還是有粗細之別的,顏色也有深淺之分。“這就是手工魯錦,要是絕對均勻、一致,那是機器生產出來的。機器生產效率高,花樣多。”鄧紅英大方地認可機器織造,“在魯錦的發展創新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創新、改進魯錦工藝,把現代魯錦集提花、打花、挑花工藝于一體。”

“魯錦以前被稱為‘土布’,但發展至今,無論是織造工藝、圖案設計,還是色彩使用、民俗寓意,魯錦并不‘土’。”鄧紅英說,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讓魯錦產業“活”起來,希望通過傳承、創新、創業,推動大眾參與,推動魯錦產業發展。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