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高坪區都京街道,坐落著一家享有“絲綢活化石”美譽的百年老企業,四川南充六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借力“綢都絲妹”勞務品牌,該公司不斷摸索規模化的人才培育機制,助推企業升級,成為當地絲紡服裝產業現代化的生動縮影。
8月5日,記者走進該廠區內,老舊的廠房內是一臺臺高速運轉的現代化繅絲機,數十名繅絲工人正熟練操作機器。
“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財富,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四川南充六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紡織車間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直言,通過“綢都絲妹”勞務品牌形成的人才培育機制,員工們發揮“重細節、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鉆研生產上的技術難題,為企業節約了生產成本,也做到了提質增效。
作為一家主營絲紡服裝面料生產的傳統企業,六合一度遭遇人才困境。從一根根生絲變成一幅幅真絲面料,需要經歷絡絲、并絲、倍捻、整經、織造等多重工序,技術難度高、學習時間長、技能提升慢,公司老員工慢慢退休,新的人才難以有效補充。
2020年起,高坪區出臺政策扶持發展“綢都絲妹”勞務品牌,通過補貼、獎勵等手段,鼓勵絲紡服裝類企業培育熟練掌握絲紡服裝技能特點的人才。
以此為契機,該公司摸索建立人才招引、培育、選拔機制,解決“技能人才斷代”問題。采取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等方式,有組織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評選“全國勞模”吳倩為絲綢織造大師,“車間帶頭人”王麗為花型設計大師,用定期“大師授課”的方式,分門別類對公司員工進行現場授課、車間實訓,培訓抽絲、紡織、印染、印花的全鏈條型人才,使車間生產效率提升15%-20%。
湯春梅就是該培訓模式受益者。此前,由于不能熟練掌握一門技術,她長期靠“打零工”補貼家用,收入很不穩定。通過參加“綢都絲妹”定向培訓后,她成為劍桿車間操作絡絲機、并絲機的女工,月均收入達到4500元。車間的“絲綢織造大師”吳倩則在與一線員工交流過程中,誕生出技術升級的“新想法”。“比如這款真絲面料,就是我在跟新員工的傳幫帶過程中發現,修改劍桿織機經緯線粗細、密度,同樣的機器能夠制造出更加輕薄、飄逸的產品。”吳倩說,目前,真絲面料生產寬幅已經能達到3.8米,市場銷售情況持續走旺。
記者獲悉,如今,四川南充六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年均產純真絲中高檔面料230余萬米、蠶絲被絲綢制品5000余件(套),年均產值超過1億元,產品已遠銷歐美、日韓及港澳臺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