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27日-29日,以“AI時代 數字化與青少年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青少年互聯網大會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活動中,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發布了《新時代數字青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2023)》。
報告顯示,大學生網絡素養整體平均得分為3.67分(滿分5分),略高于及格線,高于青少年及初中生的3.56得分,有待進一步提高。
澎湃新聞注意到,根據上述報告,在個人因素中,大學生的性別、生源地區、專業、年級、戶口、網絡使用的熟練程度、平均每日上網時長都會顯著影響大學生網絡素養水平。如,男生和女生的網絡素養具有顯著差異,女生的網絡素養相對更好;城市生源地區的大學生網絡素養顯著高于農村地區生源的大學生;從東中西部地區來看,東部地區大學生網絡素養最高;平均每日上網時長在1小時以下的大學生網絡素養最低,上網時長在5-8個小時的大學生網絡素養最高。
平均每日上網時長不同的大學生,網絡素養得分不同。報告截圖
報告還顯示,家庭因素中,大學生家庭的收入水平、與父母討論網絡內容的頻率、與父母的親密程度、家庭關系的融洽度也會影響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水平。比如,家庭收入水平對大學生網絡素養有顯著的影響,家庭收入中等偏上的大學生網絡素養最高;與父母越親密的大學生網絡素養越高。
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大學生,網絡素養得分存在差異。報告截圖
家庭親密度與大學生網絡素養的關系。報告截圖
學校因素中,大學生的課程收獲程度、與同學討論網絡內容的頻率、上課使用手機的頻率也會影響網絡素養水平。其中,上課使用手機頻率不同的大學生網絡素養具有顯著差異,不經常在上課時間使用手機的學生網絡素養更高。
報告提出,青少年要加強個人能力提升,最大限度利用網絡正向價值,加強網絡行為的自我管理;提高網絡信息主體意識,緩解網絡信息焦慮;提升網絡技能水平,提高網絡效能感,減少網絡成癮傾向;管理個人網絡形象和數字聲譽,提升網絡印象管理能力;增強青少年網絡安全和風險防范意識,強化網絡道德素養。
報告建議,建構網絡素養教育生態體系,學校要加強網絡素養教育主陣地建設,發揮課堂、課程育人作用;教師、家長要提高數字素養能力和水平,尊重青少年主體性,提升青少年網絡創新、創業和創意能力;引入社團協會、媒體、企業平臺等第三方力量,開展網絡素養協同育人項目,相互協調促進,共同促進青少年網絡素養提升,全面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