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省,以海聞名。但人們常常忽略的是,福建不僅是一個海洋大省,更是一個山地大省。事實上,當此盛夏酷暑之時,只有那些最老到的旅行者才知道,比起前往熱門的廈漳泉,鉆入閩地西部的茫茫大山中,其實更能收獲一場清涼、豐盛、充滿驚喜的旅行。
(相關(guān)資料圖)
龍巖城區(qū)的平流霧。
攝影/ 盧鳴浪
福建有三個不臨海的地級市——三明、南平、龍巖,這其中,障蔽于富庶閩南地區(qū)西部的龍巖,絕對是最為特別的一個。——因為美團的王興以及字節(jié)的張一鳴都是龍巖人,所以近年來很多人對此地都頗有印象;但漳州、泉州、廈門人提到龍巖,首先想到的才不會是什么互聯(lián)網(wǎng)大佬,而是鹽焗雞、清湯粉、泡豬腰,溶洞、森林與土樓……總之,在閩南人看來,龍巖是高鐵一小時即可到達的“后花園”,是自駕山野和品嘗美味的寶藏目的地。
龍巖地區(qū)的客家土樓。
攝影/ 盧鳴浪????????????
然而,對于龍巖本身而言,其旅游資源固然豐富多彩,食物固然奇異美妙,但她卻絕不甘心僅僅做某些城市的“后花園”。事實上,無論歷史沉淀的厚度與質(zhì)感,還是新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勢頭,這座深山中的小城市都極具內(nèi)秀。
閩西小城,
更是客家首府
龍巖是個名副其實的山地之城。其西部是福建最重要的大山武夷山南段,中部是玳瑁山,東部是博平嶺與戴云山,散落其中、只占本市面積百分之五的幾塊小小的河谷,便擠著如今龍巖境內(nèi)各個主要的聚落。
龍巖冠豸(音同寨)山。
圖/ 視覺中國
在龍巖中部,連城縣境內(nèi)的玳瑁山上,有一個小小的山頂泉眼,它所涌出的水流,分別從三個岔口沿山脊注入閩江、九龍江、汀江,而這三條江則分別流向本省沿海的福州、漳州,以及廣東的潮州,本地人稱之為“水流三州頂”。而這水系的流向,其實頗有意味地映射了龍巖與周邊各地的地緣關(guān)系。
九龍江是閩南第一大河,由它沖擊而成的漳州平原,是福建境內(nèi)面積最大的平原。而居住在此平原上的閩南人、或者說“河洛人”,會沿著九龍江一直向山中挺進,而其勢力的前哨,就是如今龍巖東部的新羅與漳平兩地。事實上,這兩地的方言仍屬于閩南話,所以嚴格而言,盡管這兩地并不臨海,但其鄉(xiāng)土之文化,其實仍屬于閩南文化的范疇。
龍巖境內(nèi)的九龍江上游。
圖/ 視覺中國
新羅是如今龍巖的市中心,此地雖是山城,卻十分難得地擁有一條十分筆直的主干道,其市容靚麗整潔,城建水準甚至不輸于漳泉。新羅境內(nèi)更是多有天然溶洞,洞內(nèi)奇異秀麗,且即使在盛夏也只要十幾攝氏度,是華東地區(qū)極為難得的地下避暑圣地。而漳平則擁有面積極大的茶園,其茶園之中多栽種有花木,這使得一到春天,此地即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櫻花海,放眼望去絢爛無邊,堪稱福建第一賞花圣地。
漳平永福櫻花園。
攝影/盧鳴浪????????
然而,盡管新羅是龍巖的行政中心,但龍巖一市的人文精髓,卻并不在通過九龍江與沿海地帶的聯(lián)絡起來的閩南文化帶,而在于西部更深廣的大山之中,汀江水系所哺養(yǎng)的客家文化地帶。
龍巖地形圖。
制圖/劉耘碩
閩粵贛三省交界之處,向來生活著許多的客家人。這一從晉代永嘉之亂起就開始不斷向南方遷徙、聚集的中國民系,早在唐代,就在龍巖境內(nèi)形成了相當規(guī)模的聚落。而如今的龍巖西部的長汀縣,即是古代的汀州府,是古代中央政府在客家人聚集區(qū)所設的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guān)。
依山靠水的長汀縣(古汀州)全貌。
圖/ 視覺中國
盡管長汀如今只是龍巖下面的一個縣,但作為一個千年繁華的古老城池,長汀縣的歷史韻味十分悠遠。其縣城之中,尚保存著從唐代始建的古老城墻,此城墻并不方正,而是依山形水勢環(huán)抱全城,柔和舒展,其形被稱作“觀音掛珠”。城中更是保留著唐宋以來基本的功能結(jié)構(gòu),無數(shù)古跡散落其間,千年來閩西第一大府之繁華,客家人悠遠、嚴謹而獨特之智慧,以及贛閩粵三地樞紐之殊榮,讓此地之氣質(zhì)如今仍然古樸而雍容,有人稱長汀為“第二個鳳凰古城”,事實上,就歷史與文化之厚重而言,鳳凰恐怕遠不及汀州。
長汀縣城內(nèi)的古城門與古城墻。
圖/ 視覺中國
長汀縣緊鄰著汀江。汀者,丁也,丁在五行理論之中代表火,代表南方,所以這是一條從北向南流的河流。長汀府固然安寧富庶,無奈其被限制在一條狹長的谷地之中,實在容納不下太多的人口。越來越多的客家人,便選擇沿著汀江南下,直到廣州梅州,乃至潮汕人聚落的邊緣,甚至如今廣東惠州的東江流域……汀州與汀江,也因此成了客家人流散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源頭與軸心,直到如今,無數(shù)客家人仍會到長汀尋根,長汀“客家首府”之地位,絕對毋庸置疑。
俯瞰土樓。
攝影/ 盧鳴浪
而除了悠遠豐盛的客家州府文化,在龍巖廣袤的山中,客家文化更為著名的代表,即是以永定土樓為代表的客家土樓。福建之土樓,永定集其大成,無數(shù)影視作品中的土樓都自永定取景,其嚴整、奇幻,粗糲之中有精細,封閉之中有生動,警惕之中有溫情,讓到訪者無不折服于主人深遠精妙的智慧,以及客家人宗族精神之強大。
汀州云驤閣。
攝影/ 蘇小七
不過,盡管土樓是龍巖客家人最廣人人知的一張名片,但客家人的鄉(xiāng)間建筑可并不有土樓,如果你實在看不出土樓之中的門門道道,在龍巖連城境內(nèi),有一處明清民居群落“培田古民居”,號稱“民間故宮”、“中國南方莊園”,其中豪宅、書院、祠堂錯落有致,其氣韻之華美、工藝之精湛,街巷風氣之從容閑適,迥異于嚴防死守的土樓。千年前河洛中原的古樸、優(yōu)雅與從容,在此地竟得一窺。
向左滑動
圖1 長汀古城涂氏宗祠 ;圖2 長汀天后宮。
攝影/蘇小七?????
采最貴的礦
喝最甜的酒
對于龍巖這樣一個地處深山的小城而言,外界之刻板印象,往往止步于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對于其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往往并無什么想象力。然而,龍巖卻并不甘于受困于一個魅力旅游小城的標簽,事實上,其在“硬核”產(chǎn)業(yè)方面的優(yōu)勢,遠遠超出了外界大眾的認知。
漳平必頭歧發(fā)電站。
攝影/ 盧鳴浪
龍巖多山,但這里的山相比其他地方的山,卻格外地慷慨實惠。此地礦藏之豐富,僅新羅與永定,無煙煤、鐵礦石、石灰石之儲量就居福建之首。龍巖馬坑鐵礦是華東第一大礦,龍巖東宮下?lián)碛兄袊畲蟮母邘X土礦……福建本就是個礦業(yè)大省,而龍巖,絕對在本省的礦業(yè)版圖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金礦巖石。
攝影/ 金魚苗姨在路上????
在傳統(tǒng)客家聚落上杭縣的汀江邊,有一座紫金山金銅礦,建國初期經(jīng)專家的評判,此礦曾被定義為開采價值不大的“雞肋礦”、“呆礦”,被下放給上杭縣自主開采。上世紀八十年代,彼時在地質(zhì)隊任職的傳奇人物陳景河看到了此礦的價值,主動辭去穩(wěn)定的工作,去紫金山接手此礦的開發(fā),結(jié)果到如今,紫金山已經(jīng)成了中國第一大金礦,同時在港交所、上交所上市,控股國內(nèi)外的許多大礦,成了縱橫世界的礦業(yè)巨鱷。是龍巖一張絕對響當當?shù)摹?strong>金字招牌”。
向左滑動
龍巖境內(nèi)的金礦場。
攝影/苗姨在路上
而最為可貴的是,龍巖并沒有滿足于依賴天賜的礦產(chǎn)“坐吃山空”,事實上,依托其極具優(yōu)勢的礦業(yè)資源,近年來,龍巖在新能源材料、半導體材料方面發(fā)力勇猛,許多估值超過百億的獨角獸公司在這座小城誕生,大量的資本也正在涌入龍巖,押注新材料產(chǎn)業(yè)。
當然,對于我們這些“家里沒礦”的普通百姓來說,以上這些敘事未免顯得宏大而遙遠。龍巖對于我們最大的吸引力,當然在于吃食。——“客家首府”既然不是浪得虛名,那龍巖、尤其是龍巖西部的幾個客家縣,顯然留存著客家美味的精髓。因此,對于資深吃貨而言,在福建或許可以錯過廈門泉州,但絕對不能錯過龍巖。
土樓中客家人的婚禮。
攝影/ 盧鳴浪
客家人烹飪的傳統(tǒng)強項,無非鹽焗雞、釀豆腐一類,這些經(jīng)典的客家菜色在龍巖當然都能找得到。而龍巖本地的河田雞十分值得一提,這種雞一度被稱作“飛雞”,因其在古代是一種冠軍斗雞,力量剛猛,幾近能飛,所以其肉質(zhì)極有韌性,一道經(jīng)典的“白斬河田雞”,與廣府人的白斬雞完全不同,十分值得一試。
白斬河田雞,皮彈肉韌。
攝影/劉艷暉???
龍巖更是盛產(chǎn)被稱為“紅軍可樂”的客家米酒,而客家米酒入菜,是龍巖、尤其是汀州一帶吃食的一大特色。譬如最為經(jīng)典的長汀泡豬腰,即是把用地瓜粉抓過的腰片,放在鍋中汆至斷生,最后將豬腰“泡”入溫熱清甜的客家米酒之中,再滴入幾滴香油,其滋味滑嫩鮮爽,堪稱中國腎臟料理之一絕;又譬如連城的“九門頭”,即是使用牛舌黃、牛心、牛肝、牛腰、牛百葉、牛里脊肉、牛泥肚、厚肚裙、蜂窩肚這些牛的精細部位,用大量的米酒煮熟、最后用米酒爆炒的蔥姜提味,堪稱牛與米酒的天作之合。
長汀泡豬腰。
攝影/ 曹雙雙
如果細說龍巖的吃食,簡直可以再寫上幾千個字。譬如被稱為“芋餃”的龍巖芋子包,其用豬肉、筍干、目魚、香菇做成的餡料倒不稀奇,難得的是它的皮,竟是用芋泥與地瓜粉混合捶打而成,咬上一口又滑又糯,長長拉絲,堪稱南方人吃餡的一個極致。又譬如鴨子粥、燒大塊、煎薯餅、雞腸面、燜魚、燈盞糕、簸箕粄等各種粄、老母雞湯草魚湯兜湯、泡爪……一縣一鎮(zhèn)乃至一村,總有讓人目不暇接的新奇美味,只有等你真正到了龍巖才能品出其中琳瑯的奧妙。
龍巖芋子包。
攝影/ 曹雙雙????????????????
不過,美食的品類最多,名目再雜,對于那些在外地打拼的龍巖人而言,最讓他們魂牽夢繞的,卻是一碗最樸實簡單的清湯粉。在本地的小店里,這種米粉的湯底都是用豬骨細細熬制數(shù)小時,湯色極其清亮,以至于看上去甚至有些寡淡,再配上一種口感相對勁道的龍巖蘇板米粉,加一大份炸豬皮、炸豆腐或是牛油渣,一口湯一口粉,龍巖人尋常但美妙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據(jù)說美團的王興最愛清湯粉,其父甚至曾托人專門為他把一碗清湯粉送到北京,這個如今改變了了上億中國人吃飯方式的男人,顯然是這種食物的絕佳代言,也是龍巖這座隱秘美食之都的一個極好的引證。
龍巖的鄉(xiāng)民們晾曬柿子。
攝影/ 盧鳴浪
文 | 大蹦驢
圖片編輯 | 老白羊
地圖編輯 | 劉耘碩
首圖制圖 |九陽
文章首圖 | 盧鳴浪
封圖 | 盧鳴浪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標簽: